近年來,塑膠微粒的健康危害逐漸浮上檯面,而2025年最新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,首次將「腦中塑膠微粒含量」與失智症做出驚人關聯,引發醫界與環保界高度關注。這些看不見、摸不到的「奈米殺手」,可能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大腦與健康。
大腦中的塑膠微粒,竟然高達一湯匙!
根據美國醫學期刊2025年最新發表的研究,研究團隊針對2024年間年齡介於40~55歲的死者進行腦部與器官分析,結果令人震驚:
- 死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,與8年前相比增加了50%。
- 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更是一般人的10倍。
- 最極端的個案,大腦中竟採集出高達7公克的塑膠微粒,相當於一整匙湯匙的份量!
研究也指出,腦部塑膠微粒濃度是其他器官(如肝臟、腎臟)的7~30倍。同時,這些微粒也在死者的肝腎等器官中被發現,代表塑膠微粒早已進入人體多個系統。
〈表一〉美國醫學期刊2025年最新發表的研究,研究團隊針對2024年間年齡介於40~55歲的死者進行腦部與器官分析,結果令人震驚:
項目 | 資料 / 比例 | 補充說明 |
---|---|---|
大腦塑膠微粒增幅 | 增加50% | 與8年前相比 |
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 | 是一般人的10倍 | 顯示與疾病可能相關 |
最極端個案的大腦中塑膠微粒重量 | 7公克 | 約等於一整匙湯匙的份量 |
大腦 vs. 其他器官(肝臟、腎臟)濃度比 | 高出7~30倍 | 顯示大腦中累積最為嚴重 |
為何塑膠微粒會增加失智風險?
臺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張馨方指出,塑膠微粒可能引發大腦慢性發炎,干擾代謝機制,讓大腦無法有效清除廢物。這種長期積累的效應,極可能成為神經退化與失智症的重要誘因。
台大公衛系教授陳秀熙也進一步指出,塑膠微粒體積極小,可透過食入、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血液,滲透全身器官。當微粒進入血管,會刺激血管內皮細胞,增加血栓形成風險,與心血管疾病、腦神經退化皆可能有密切關聯。
塑膠微粒其實無所不在!日常暴露陷阱,你中了幾項?
我們以為避開塑膠很容易,但實際上,塑膠微粒幾乎無所不在,以下是日常中常見的暴露來源:
- 瓶裝水瓶蓋:每次開瓶時的摩擦,可釋出約500顆塑膠微粒進入水中。
- 塑膠砧板:刀具反覆劃過塑膠砧板表面,每年可能釋放高達7940萬顆塑膠微粒。
- 果汁機與攪拌器:澳洲科學家發現,將冰塊放入塑膠的果汁機中攪打30秒,就能釋放出數十億顆塑膠微粒。
- 塑膠袋裝熱湯、熱食:高溫下的塑膠袋(如聚乙烯)可能釋放毒性物質與塑膠微粒有關。
- 濾掛咖啡與茶包:使用濾掛咖啡或茶包沖泡熱水(90°C以上)10分鐘,釋放的塑膠微粒比一般容器多出47倍。
- 海鮮中的塑膠污染:海洋早已成為塑膠垃圾場,食用帶殼貝類海鮮時,也可能連同附著的塑膠微粒一起吞下。
- 環境空氣與雨水:美國地質調查局發現,落磯山的雨水經顯微鏡檢測後,竟含有多種五顏六色的塑膠微粒,顯示空氣與環境早已全面受到汙染。
〈表二〉生活暴露來源:
暴露來源 | 說明 | 數據 |
---|---|---|
1.瓶裝水瓶蓋 | 開瓶時的摩擦可能導致微粒進入飲用水 | 約 500 顆/每次開瓶 |
2.塑膠砧板 | 刀具劃過塑膠表面釋放微粒 | 約 7940 萬顆/每年 |
3.果汁機與攪拌器 | 冰塊與塑膠容器摩擦產生微粒 | 數十億顆/30 秒攪打 |
4.塑膠袋裝熱湯、熱食 | 高溫下釋放毒性與塑膠微粒 | 數量未明,確定有釋放 |
5.濾掛咖啡與茶包 | 熱水高溫沖泡造成塑膠釋出 | 比一般容器多 47 倍 |
6.貝類海鮮 | 食用時可能一併攝入附著塑膠微粒 | 數量未明,與污染程度相關 |
7.空氣與雨水 | 空氣與降雨中含多種塑膠微粒,顯示環境普遍受汙染 | 五顏六色微粒/美國落磯山雨水實例 |
如何自保?3個生活改變,遠離塑膠毒害
- 選擇非塑膠餐廚器具,改用不鏽鋼、玻璃、陶瓷或木製材質,有助減少塑膠微粒釋出風險。
- 選用高耐溫、耐磨的材質,需要承受高溫與摩擦的使用情境下,例如烹調或食物攪打,建議選擇經久耐用、不易釋放微粒的材質,例如陶瓷或食品級不鏽鋼,來降低風險。
- 建立減塑的生活意識膠,從拋棄式用品的減量開始,改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與工具,並留意產品材質標示。避免讓熱湯、熱飲長時間接觸塑膠容器,也是重要的生活細節。
結語:別再忽視這個「看不見的健康威脅」
塑膠微粒雖小,卻可能對健康造成長期、慢性的傷害。從失智、腦部發炎、心血管疾病,到環境的全面污染,微塑膠已成為新世代的隱形威脅。重視源頭減量、改變生活習慣,從你我做起,才是真正守護健康的大事。
資料來源: